008书屋

繁体版 简体版
008书屋 > 铁骑召唤 > 第146章 九鼎

第146章 九鼎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虽然人们已经无法找到他们。但是人们无时无刻都沒有停止对它们的遐想。因为它们的历史意义太重大了。

我国古代青铜工艺高度发达。传下了许多稀世之宝。然而就历史价值而言。却沒有一件比得上夏朝的九鼎。后人将争夺政权称为“定鼎”。就是因为三代以來。九鼎一直被视为王权象征的缘故。关于铸造九鼎。《墨子?耕柱》曰:“昔日夏后开(启)使蜚廉折金于山川。而陶铸之于昆吾。……九鼎既成。迁于三国。”三国指夏、商、周。根据《左传》宣公三年(公元前606年)的记载。夏朝初年。令九州州牧贡铜。铸造九鼎。事先将全国各地山川奇异之物画成图形。然后分别刻于鼎身。九鼎铸成后。陈列于宫门之外。使人们一看便知道所去之处。有哪些鬼神精怪。以避凶就吉。据说此举深得上天的赞美。因而夏朝获得了天帝的保佑。九鼎一出世。就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。其实。透过神话因素。就不难看出它的政治价值。再以九州之铜铸成九鼎。再以九鼎象征九州。无非是要表明自己乃九州之主。实现了天下一统。此后。九鼎便成了三代传国之宝。夏亡之后。鼎迁于商。商亡之后。鼎迁于周。周成王正式定鼎于郏(今河南洛阳境内)。表明天命之所归。

春秋时期。随着王室力量的衰落。强大的诸侯对九鼎便产生了觊觎之心。公元前606年。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。在整饬内政。兴修水利。厉行改革。国富兵强的形势之下。兴兵攻击陆浑之戎。逼近雒邑的郊外。周定王被迫派人为他举行慰劳欢迎之礼。庄王“问鼎小大轻重”。表明了他有灭周的野心。从此。后人将争夺政权。称之为“问鼎”。

《战国策》开篇东周策一《秦兴师临周求九鼎章》就记载了秦要侵略周夺取九鼎的故事。周人颜率有谋略。先鼓动齐国帮助驱秦。答应把九鼎给齐国。齐国來要。颜率便问齐王走哪条路。结果都不合适。还说九鼎九个。一个要用九万人。九九八十一万人方全能拉走。颜率又说:“今大王纵有其人。何途之从而出。臣窃为大王私忧之。”齐王曰:“子之数來者。犹无与耳。”颜率曰:“不敢欺大国。疾定所从出。弊邑迁鼎以待命。”齐王就不再提拉九鼎的事了。从这里看九鼎真够重的。不过一定有夸张。但从这个文献看。九鼎一定很重。还是九个。

此后。关于九鼎的下落。史家众说纷坛。不一而足。

司马迁在他撰著的《史记》一书中。对九鼎的记叙。就有出入。前后不一。如:在周、秦二“本纪”中说。秦昭襄王五十二年(公元前255年)。周赧王死。秦从雒邑掠九鼎人秦。但在《封禅书》中说:“周德衰。宋之社亡。鼎乃沦沒。伏而不见。”由后者分析。九鼎在秦灭周之前。即“宋之社亡”时。已经不见;那么。前者所述秦昭襄王五十二年。秦从雒邑掠九鼎归秦。岂不是自相矛盾。令人费解。司马迁之后。东汉的著名史学家班固。在其所著的《汉书》中。对九鼎之下落。采取兼收并蓄之法。收录了司马迁的上述两说。同时。又补充了一条史料。说是在周显王四十二年。即公元前327年。九鼎沉沒在彭城(今江苏徐州)泗水之下。后來秦始皇南巡之时。派了几千人在泅水中进行打捞。毕竟是江水滔滔。无从觅处。只得徒劳而返。

到了清代。九鼎之下落更加难以考察寻觅。后代史家只能随意加以揣测了。王先谦在《汉书补注郊祀志》中认为:东周王室在衰落的过程中。已无力量保护自己。而战国时期各个实力雄厚的诸侯国。却虎视眈眈。力图统一中国。取周而代之。因此。象征王权和“天命所归”的九鼎。自然成为各诸侯必欲夺之的稀世国宝;加之此时周王室财政困难。入不敷出。于是销毁九鼎以铸铜钱。对外则诡称九鼎已不知去向。甚至说其中一鼎已东飞沉人泗水之中。免得诸侯国兴兵前來问鼎。自找麻烦。王光谦的说法虽似有理。但提不出任何一点史料加以证实。因此。是使人难以置信的。

后世帝王亦曾屡次重铸九鼎。以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和宋徽宗崇宁三年两次最为有名。纵观中国历代史籍。关于九鼎下落的材料虽多。但往往自相矛盾。提不出充分可靠的依据。不禁让人产生疑问:在地下埋藏的古物中。九鼎今天究竟是否还存在。在历史上。根据历代史书记载。它确实曾作为夏、商、周三代的镇国之宝。相传了二千年;并且。从未发现过古人关于它已销毁的历史记载。因此。九鼎的下落。至今仍是一个谜。或许。今后会有揭破这个千载之谜的一天。那可能也是九鼎重见天日之时。

大禹铸的九鼎是什么式样。是方是圆。是四足还是三足。鼎内外有什么铭文和纹饰。至今无所考稽。惟《拾遗记》卷二载曰:“禹铸九鼎。五者以应阳法。四者以象阴数。使工师以雌金为阴鼎。以雄金为阳鼎。鼎中常满。以占气象之休否。当夏桀之世。鼎水忽沸。及周将末。九鼎咸震。皆应灭亡之兆。后世圣人。因禹之迹。代代铸鼎焉。”

以上雄金、雌金的含义诸书无解。大概是指合金的硬度而言。“以占气象之休否”就是测国运之兴衰。可见。鼎从容器、炊具、到祭器、礼器、又到宝器、神器。代代演变已彻底改变了实际用途。变成了国家供奉的神物。

大禹九鼎之纹饰虽无实物可证。据现已出土的当时陶器纹饰推测。也不外于兽面类、龙凤类、动物类、云雷类、火类、几何类等。

司马迁在他撰著的《史记》一书中。对九鼎的记叙。就有出入。前后不一。如:在周、秦二“本纪”中说。秦昭襄王五十二年(公元前255年)。周赧王死。秦从雒邑掠九鼎人秦。但在《封禅书》中说:“周德衰。宋之社亡。鼎乃沦沒。伏而不见。”由后者分析。九鼎在秦灭周之前。即“宋之社亡”时。已经不见;那么。前者所述秦昭襄王五十二年。秦从雒邑掠九鼎归秦。岂不是自相矛盾。令人费解。司马迁之后。东汉的著名史学家班固。在其所著的《汉书》中。对九鼎之下落。采取兼收并蓄之法。收录了司马迁的上述两说。同时。又补充了一条史料。说是在周显王四十二年。即公元前327年。九鼎沉沒在彭城(今江苏徐州)泗水之下。后來秦始皇南巡之时。派了几千人在泅水中进行打捞。毕竟是江水滔滔。无从觅处。只得徒劳而返。

到了清代。九鼎之下落更加难以考察寻觅。后代史家只能随意加以揣测了。王先谦在《汉书补注?郊把志》中认为:东周王室在衰落的过程中。已无力量保护自己。而战国时期各个实力雄厚的诸侯国。却虎视眈眈。力图统一中国。取周而代之。因此。象征王权和“天命所归”的九鼎。自然成为各诸侯必欲夺之的稀世国宝;加之此时周王室财政困难。入不敷出。于是销毁九鼎以铸铜钱。对外则诡称九鼎已不知去向。甚至说其中一鼎已东飞沉人泗水之中。免得诸侯国兴兵前來问鼎。自找麻烦。王光谦的说法虽似有理。但提不出任何一点史料加以证实。因此。是使人难以置信的。

后世帝王亦曾屡次重铸九鼎。以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和宋徽宗崇宁三年两次最为有名。

1912年国民政府建立。陆军部制定《勋章章程》。规定勋章种类为九鼎虎罴醒狮三种。每种各分九等。此后还公布过一些勋章。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。上述勋章全部废止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